10月的傍晚,金桂飄香,當天邊的彩陽沉入地平線時,翠湖家園北三區(qū)桂花大道上亮起了盞盞彩燈。你瞧,那方桌沿街排開,碗筷碼放整齊,還有橫幅在晚風里輕輕飄著——這熱鬧的陣仗,究竟是什么好日子?
原來,在國慶與中秋雙節(jié)同慶的日子里,這里正在舉行一場百家宴!

抬頭望去,珍饈美味的香氣伴著樓宇間的櫥窗暖光,悄悄彌漫了整個小區(qū)。不一會兒,鄰里們便帶著自家美食,說說笑笑地前往桂花大道,而現(xiàn)場早已是一派熱鬧景象,業(yè)主委員會和物業(yè)服務中心正將現(xiàn)場烹調(diào)的炒雞、油燜大蝦和煎豆腐送上餐桌。
“叔叔,現(xiàn)在做菜還來得及嗎?” 一個小朋友拽著鄰居的衣角問。
“來得及!你媽媽今晚做什么菜呀?”“糖醋排骨!” 稚嫩的回答逗得周圍人笑起來。不一會兒,2號樓的張阿姨帶來了清新可口的家常炒菜,鮮翠欲滴;7號樓申女士和杜女士帶來了的鮮辣醇香的尖椒豬肚和炒蒜黃;9A號樓的姜先生與妻子掀開紅燒鯉魚的鍋蓋,香氣混著水汽直往上冒……一道道佳肴陸續(xù)上桌,它們有的用食盒、餐盤承載,有的則與煮鍋一起盛大登場。

隨著時針走過6點,《我愛你中國》悠揚的旋律在桂花大道響起,孩子們和聲輕揚,翠湖家園的百家宴正式拉開帷幕。星空之下,大伙圍在桌前,就著清甜的桂花香品嘗美食,邊吃邊嘮家常,這般熱鬧又暖心的場景,恍若多年前的農(nóng)村大院,讓習慣了步履匆匆的人們,終于慢下來沉醉在這片煙火溫情里。

“咱做這些,就是想讓住在高層的鄰居們,也能感受到以前村里的那股熱乎氣。” 翠湖家園三區(qū)業(yè)委會主任董磊笑著說。
曾幾何時,“住高層,對門都不熟” 是這里的常態(tài)。居民姜先生的感受很有代表性:“早出晚歸走地庫,電梯里遇見也只是點頭示意,門一關,便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董磊坦言,過去鄰里間不少小問題,根源就在于缺乏溝通——大家住得近,心卻遠了。
為了拉近鄰里距離,過去一年,小區(qū)的活動跟著季節(jié)走,大節(jié)小節(jié)從不缺席。端午節(jié)有親子包粽子活動,大人孩子一起動手,粽葉香里滿是歡笑;八月的鄰里消夏晚會更是熱鬧非凡。現(xiàn)場不僅有交警代表參與、派出所民警演唱反詐主題歌科普反詐知識,更有精彩的文藝表演輪番上演——小業(yè)主們跳舞、唱歌、朗誦展才藝,老年朋友們唱紅歌、組成 “銀發(fā)伴奏團” 奏樂。物業(yè)還在廣場一側準備了瓜子、西瓜和現(xiàn)做的爆米花,居民們圍坐品嘗、暢談歡笑。晚會上,業(yè)委會為即將入學一年級的孩子送上入學大禮包,也為考上大學的居民送上賀禮,現(xiàn)場的掌聲與笑聲此起彼伏;而在暑假里,董磊每早準時帶孩子們晨跑,沿著改造后的健身步道一路向前,朝氣滿滿。
除了熱鬧的集體活動,溫暖更滲透在日常點滴中。春節(jié)時,社區(qū)上門為孤寡老人送福字、貼春聯(lián);端午節(jié),剛裹好的熱乎粽子第一時間送上門,讓獨居老人也能嘗上一口節(jié)日的甜;元宵節(jié),新鮮出鍋的元宵、包子還冒著熱氣,就被送到行動不便的居民手里。“今年是第一次系統(tǒng)辦這些事,明年會更好。” 董磊表示,每一次用心付出,都是在為 “大家庭” 攢溫度。
如今再走進翠湖家園北三區(qū),早已是另一番光景:孩子見了物業(yè)人員會主動喊 “叔叔好”,老人買菜回來總有鄰居搭把手,前后樓的住戶能湊在一起嘮家常;居民的歸屬感越來越強,提起小區(qū)活動,臉上滿是自豪。
晚風拂過,夜色漸深,枝頭的桂花簌簌落下,桌上的笑聲卻沒停,盤中的飯菜已然見底,可沒人急著離開。這場滿是桂香與飯香的百家宴,吃的是家常美味,品的卻是鄰里真情。(日照報業(yè)全媒體記者 付仁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