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在日照五蓮山腳下,潮白河畔,3000畝生態茶園如翡翠般鋪展,靜臥于綠水青山間。這里是位于叩官鎮富園春的“茶世界”——茶葉最高價達幾萬元一斤,卻從不公開銷售,每年開春便被老客戶預訂一空。
掌舵人黃慶富,一位與茶相伴43年的老茶人,用“舍與得”的堅守,書寫了一段從“賣茶葉”到“樹品牌”,再到“帶富一方”的創業傳奇。
一年只采一季:用時間凝練一杯好茶
黃慶富的制茶之路,始于20世紀80年代的計劃經濟。“那時只要有東西就能賣。”他在公社茶場上班,跟師傅學著用鐵鍋炒茶,賺幾分錢差價。“一鍋茶要炒得手燙起泡,才能出那股子豆香。”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剛開始,他記得,第一次賣自家炒的茶,收購商說“這茶有股子犟勁”——后來他明白,那是北方茶在寒風中淬煉出的風骨。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出臺,為他敲響了警鐘。他意識到必須掌控從茶園到茶杯的每一環,做放心茶。
2011年起,他陸續流轉土地,從600畝擴展到3000畝,打造生態茶園。頭三年,南方茶苗難抵嚴寒,成活率極低。黃慶富帶著工人培土裹氈,最冷的夜里裹著棉被守在茶園,聽著寒風念叨:“北方的茶,就得有北方的脾氣。”存活下來的茶苗在第二年春天抽出新芽,氨基酸含量竟比南方茶高出近三成。
“南茶北引,我們的茶樹經歷了冰天雪地。逆境出品質,順境出產量。在逆境中,它的靈魂升華了。”黃慶富堅信未來“中國綠茶之魂在山東,世界綠茶之魄在日照”。
正是這份對逆境的深刻理解,讓他的“舍與得”哲學落地生根。“人不管做什么都要有舍有得,做茶更是如此。”他毅然舍棄多季采茶的傳統,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頗為大膽的理念:“一年只采一季春茶”,把三季的養分留給春天。
這份“舍”帶來了驚人的“得”。充分休養的茶樹發芽更早,內涵物質如氨基酸含量遠高于多季采摘的茶葉。
一畝只產一斤:極致工藝造就萬元品質
在富園春,制茶已不僅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追求極致的藝術。
為采“最好的那一芽一葉”,黃慶富把“精細”刻進了骨子里。每年采茶工需經三天培訓,采用精準的“提采法”:手指力度需如上下唇含物般輕柔,在茶樹上“優中選優”,大小、形態一致,一提一折間,只采“芽比葉長”的一芽一葉。
采茶前需沐浴更衣、禁用化妝品,采下一片鮮葉便要立刻放入透氣竹筐,杜絕手汗和氣味污染,即使一人一上午僅能采2兩合格鮮葉。
炒茶更見功夫。制茶大師必須心無旁騖,一天只做一斤干茶,工錢高達萬元。鮮葉下鍋前要先“看茶做茶”,根據當天濕度、溫度調整炒制節奏。一鍋只投3—4兩鮮葉,殺青、回潮、做形、烘干,攤晾4小時里每隔5分鐘就要查看一次,“人不離茶,茶不離人,稍有瑕疵,整批次就白費。”黃慶富說。
極致的匠藝,自然成就了極致的產品。富園春的產品從數百元到數萬元,內核始終是“標準”。“不是貴在名氣,是貴在每片葉子都經得住挑剔。”黃慶富自信道。對于頂級茶,他們不惜“一畝地只做一斤茶葉”,畝產值嚴格控制在3萬元以上。
正是源于從源頭開始的生態管控,富園春的茶無需沖洗,沖泡后茶湯清亮、香氣綿長,成了高端客戶的“心頭好”。
來自青島的老茶客陳先生對此深有感觸:“我喝富園春的茶快十年了,它那種清澈的‘山場氣’,入口的醇和感以及喝完以后喉底持久的回甘,是很多茶比不了的。”
每年1月1日至3月15日,訂單主動上門,客戶選品種、定價格,富園春團隊按需定制。
惠及鄉鄰:一片茶葉帶活一方水土
“做茶不能只想著自己掙錢,要讓周邊鄉親都能沾著茶葉的光。”黃慶富如是說,也如是做。
3000畝茶園大多流轉自叩官鎮村民,每畝年租金1000元,帶動周邊2000多戶農戶種植茶葉、林果,戶均年增收2萬余元。農忙時吸納300余人短期務工,每年支付勞務費300余萬元。
崮寺頭村的張大姐在茶園工作已有5個年頭,她算過一筆賬:“把地租給茶園有一份穩定的租金,我自己在茶園采茶干活,一年下來還能再掙三萬多元,比出去打工強,關鍵是還能守著家。”
同時,富園春常年提供技術指導,帶動周邊500余人就業,人均年增收3.1萬元。
如今,富園春已成為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榮獲“中茶杯”“國飲杯”特等獎等28個獎項,其“富園牌茶合天下綠茶”更是在第十五屆國際名茶評比中斬獲金獎,是全省唯一獲此殊榮的綠茶。
三代傳承:茶藝到茶博茶香里蘊未來
清晨薄霧中,60歲的黃慶富輕撫帶露水的茶芽,目光落在練習茶藝的外孫女喜兒身上——這個10歲女孩已有7年“茶齡”,3歲便跟隨媽媽征戰全國茶藝大賽并獲獎。小手執杯的模樣,恍如當年的自己。
女兒黃琪是一名85后“茶二代”,當同齡人都想著走出大山、外出闖蕩時,她選擇返鄉創業,沿著父親的腳步追尋夢想。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富園春在父親和她的經營下,不斷衍生出更多茶品牌。
其中,她推出的“喜兒芽”,是送給女兒喜兒的禮物。黃琪說:“‘春之嫩芽,喜煞茶人’,制茶人特別期待春天剛冒出來的新芽,這在業內被稱為‘頭采’。這款茶既飽含了父親對于外孫女的‘隔輩親’,也為富園春品牌打上了鮮活的、屬于茶三代的印記。”
從茶園到茶品牌、茶創、茶旅……土壤里會生出的,除了茶,還有一種“茶文化自信”。在黃慶富看來,傳承的意義,是看得見的成長軌跡,是讓一顆種子長成森林并啟發未來的無限可能。
為讓傳承更有力,2024年,富園春總投資2330萬元、建筑面積5300平方米的茶博中心啟動建設,將于今年年底投入使用,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營收新增500萬元,帶動50余人就業。這個集研發、研學、產業延伸于一體的綜合體,標志著富園春從“傳統產業”邁向“智能化、智慧化、數字化”和茶文化深度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同時,黃慶富為茶園裝上“智慧大腦”——物聯網全覆蓋,綠色防控技術100%應用,18個國家級優良茶品種與400多個樹種共生,形成“林中有茶、茶在林中”的立體生態。如今的富園春,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不僅是省級標準化生產基地,更是3A級風景區。
事實上,富園春每一次蛻變都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溫暖托舉,叩官鎮黨委、政府將富園春列為產業升級重要抓手,納入大北山示范區重點規劃,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扶持,助力其入選首批“日照綠茶茶莊”及“日照綠茶臻選聯盟”,提升品牌含金量,并通過茶文化節等活動推動農文旅融合,讓茶香飄得更遠,讓區域品牌分量愈發厚重。
每年谷雨前,富園春的茶園里,一場與春天的約會如期而至。這里的故事印證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黃慶富,這位43年初心不改的老茶人,正用一生的堅守證明,一杯極致的日照綠茶,足以傾城。(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珊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