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在五蓮縣許孟鎮和興機械鑄造廠的老廠區,一座銹跡斑斑的沖天爐靜靜矗立。它像一位沉默的見證者,記錄著這家企業從4畝地的小作坊,到占地30多畝現代化綠色工廠的蝶變——而這場跨越二十年的蛻變,始終鐫刻著掌門人牛西娥“不算一時得失,只算長遠發展”的環保初心。
20世紀90年代,在許孟鎮駐地一家電氣焊維修鋪里,劣質農機配件頻發故障讓牛西娥與丈夫揪心。
“要給老百姓做耐用的配件!”樸素的初心下,牛西娥夫妻倆籌資建廠,2003年7月,和興機械鑄造廠在4畝地上起步。
初期的沖天爐以焦炭為燃料,人工造型的車間粉塵彌漫,產品質量起伏不定,但“質量第一、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已在牛西娥心中扎根。她深知,粗放生產既留不住工人,也走不遠路,綠色轉型早晚會成為必答題。
2012年,牛西娥率先提出技術升級,力主投入資金引進多觸頭造型機、節能電爐等設備。彼時不少人顧慮短期成本增加,她卻堅持:“省了設備錢,虧了環境賬、人工賬,更虧了發展賬。”這次轉型讓企業邁入半自動化階段,不僅減輕了工人勞動強度,更邁出了節能減耗的第一步。
隨著訂單激增,4畝廠區捉襟見肘。許孟鎮排除萬難,全力支持本土企業發展。在政府的精準扶持下,新廠區用地順利獲批。
2014年,2萬平方米新廠房動工,同年企業通過TS16949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年產能躍升至2萬噸——而這只是牛西娥綠色布局的序曲。
2015年,面對市場對高品質、低污染產品的需求升級,牛西娥做出了更“大手筆”的決策:投入近2000萬元引進水平分型全自動造型生產線。
這筆相當于當時企業數年凈利潤的投入,讓不少人質疑“太冒險”,牛西娥態度堅決:“傳統鑄造拼體力、拼污染,現代制造必須拼技術、拼環保,這筆長遠賬劃算!”全自動生產線徹底取代人工造型,粉塵排放大幅減少,工人們轉型為技術操作員,產值和產量實現3倍增長。
2017年,在五征集團支持下,牛西娥再投500多萬元新建橋殼鑄造生產線,配齊柔性加工、自動制芯、中頻感應電爐等全套自動化設備,構建起閉環生產體系。
就這樣,從焦炭沖天爐到清潔電爐,從人工搬運到封閉傳輸,和興機械的生產場景不斷“變綠”,能耗持續下降,產品合格率穩步提升。
2022年,響應更高環保標準,牛西娥又斥資260萬元升級除塵系統,實現封閉傳輸皮帶、除塵工序全覆蓋,配套砂箱自動轉輸等技術改造。這筆投入換來的不僅是窗明幾凈的車間,更有實打實的效益:年節電21.6萬千瓦時,成品率提升5%。
“環保投入從來不是成本,而是最劃算的投資。”牛西娥的話擲地有聲。憑借綠色轉型成效,和興機械順利通過環境管理體系認證與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認證,實現了“環保、安全、質量”三大體系的全面達標,也成為五蓮縣第一批通過鑄造行業轉型升級省級驗收的企業。
“本土企業是鎮域經濟的根基,我們必須全力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做大做強。”許孟鎮黨委書記李宗波說,鎮黨委、政府始終把服務企業作為重點工作,通過“一企一策”精準對接需求,解決企業發展中的用地、用工、政策兌現等難題,讓企業安心搞生產、放心謀發展。
如今的和興機械,180余種汽車配件涵蓋橋殼、變速箱體等核心部件,年產值突破6000多萬元,成為五征集團、諸城義和車橋等企業的優質供應商。
眼下,牛西娥正規劃企業智能化升級。在她的“環保賬”上,和興機械的綠色發展故事,仍在續寫新篇。(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李珊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