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9月29日,山東港口日照港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熱鬧非凡。隨著A23自動化軌道吊精準地將集裝箱吊起、轉運,新一代雙懸臂輕量化軌道吊正式投產試運行,一場“減重70噸、能效提升15%”的裝備革命,在全球首個順岸式全自動化碼頭悄然開啟!

新舊對話:綠色軌道吊驚艷亮相
記者在碼頭作業區看到,嶄新的綠色軌道吊與傳統的紅色設備并列而立,仿佛是兩個不同時代的對話。日照港技術創新中心副主任徐冠男現場介紹:“與傳統自動化軌道吊相比,新投用的軌道吊創新了結構形式,成功減輕自重。主梁從3米‘瘦身’到2米,單臺就輕了70噸!”可別小看這70噸的減重,它讓整機自重下降超20%,綜合能耗降低15%以上,每年能節電約6萬度,相當于減少碳排放近50噸。
精密“手術”:攻克傳統難題
這可不是簡單的“減法”,而是一場精密的“外科手術”。徐冠男解釋道,軌道吊是碼頭核心設備,其性能直接影響碼頭作業效率與運營成本。但傳統軌道吊自重大、能耗高的短板日益明顯,成了制約碼頭效率和運營成本的瓶頸。
為了攻克難題,日照港聯合上海海事大學、陸海裝備集團組建了技術攻關團隊,全力打造新一代高效、綠色、智能的裝卸裝備。團隊歷經百余次仿真分析與結構優化,最終創新采用“主梁 + 拉壓桿系”復合結構設計。徐冠男形象地比喻:“就像骨骼與肌腱,拉壓桿與主梁協同發力,軌道吊跨中靜撓度(變形量)指標達到1/2400,既保障了強度,又大幅減輕自重,實現了‘減重不減效’的突破。”

高效投用:6臺新吊融入碼頭
此次投用的6臺軌道吊是根據碼頭實際設計的。項目團隊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組裝、調試、投用各環節順暢銜接、高效完成。日照港集裝箱分公司一級專家胡繼龍介紹:“目前,這6臺新型軌道吊已與之前30臺傳統自動化軌道吊一并接入遠控操作臺,實現互聯互通互控和統一調度。”
“瘦身”背后:效益“增肥”顯著
“瘦身”帶來的可不僅僅是輕便,更是效益的“增肥”。經測算,單臺輕量化軌道吊制造成本降低100萬元以上,全生命周期可節約200萬元。而且,該設備電控系統、電機、減速機等關鍵配套件實現國產化,整機國產化率超過95%,徹底擺脫了對進口備件的依賴。一位現場技術人員感慨:“以前換一個進口吊具針孔攝像頭要等5個月,現在本地一周內就能供貨更換完成。”
技術突破:不止于“輕”
技術突破可不止體現在“輕”上。新設備還創新應用液冷多傳動技術,有效降低作業能耗、提升散熱效率,延長傳動系統元器件的使用壽命;研發應用免潤滑系統,消除了傳統潤滑環節,潤滑成本減少了40%,不僅降低了人力與耗材成本,更減少了油污泄漏風險,真正實現了綠色運維。
徐冠男說:“這不僅是設備的升級,更是發展理念的躍遷。我們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用智能化和輕量化推動港口綠色低碳發展。”

未來展望:向“第五代港口”邁進
當前,山東港口日照港正大力推進集裝箱碼頭改造項目,本次投用的新型軌道吊是該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設備新堆場投產后,預計將增加7000多標箱堆存能力,顯著提升堆場自動化作業占比。同時,堆場新設備的投用將大幅釋放前期投入運營的50臺智能導引運輸車(IGV)的作業能力,進一步提高碼頭自動化規模化作業能力,降低人員勞動強度和碼頭人力成本,不斷提升港口的“含新含智含綠量”。
日照港集裝箱分公司總經理張軍表示:“設備的每一次升級,都是對港口運營模式的優化。我們將繼續深化‘輕量化 + 智能化’技術融合,發展港航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港口裝卸設備自動化水平和碼頭管理運營效率,向著更加數字智能、更為綠色低碳的‘第五代港口’加速邁進。”讓我們共同期待日照港更加輝煌的未來!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胡艷敏 通訊員 李建國 葛夢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