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9月30日,山東港口日照港迎來重要時刻,隨著最后一粒糧食通過密閉輸送系統穩穩進入筒倉,一艘10萬噸級貨輪完成卸貨,緩緩駛離港口。值得一提的是,9月份日照港完成大豆吞吐量創歷史同期新高,而支撐這一亮眼成績的,正是我國首臺全國產自動化糧食連續卸船機,它被員工親切地稱為“綠巨人”,正悄然重塑著糧食接卸的作業圖景。

遠程操控,作業流程行云流水
在山東港口日照港糧食智控中心,糧食碼頭數字孿生平臺正實時呈現著現場作業動態。作業人員只需輕點鼠標,就能遠程監控現場轉運、入倉、出倉等全流程作業情況,科技感十足。
目光轉向糧食碼頭作業現場,“綠巨人”般的糧食卸船機緩緩向大船腹部伸出“手臂”,探入船艙。“手臂”末端的橫、縱“雙螺旋”開始轉動,如同靈動的舞者,帶動船艙里的大豆坐上“電梯”,一路爬升,直達高架于半空的密閉皮帶機,最后順利輸送進入糧食筒倉。整個流程行云流水,全程無人作業,只聞機械運轉的輕鳴,盡顯高效與智能。
重大創新,突破國外技術壟斷
“這是我們今年剛剛正式投用的國產自動化糧食連續卸船機,被譽為糧食卸船領域的革命性突破,是我國港口機械裝備領域的一次重大創新!”日照港裕廊公司生產業務中心主任劉尚娟言語中滿是激動。
劉尚娟介紹,該設備創新融合了螺旋取料、帶斗垂直提升及水平輸送、動態無塵轉料銜接、全自動作業控制及安全防護“四大技術”,成功突破了國外技術壟斷。而且,核心技術與關鍵部件實現100%國產化,最大卸船效率高達每小時1500噸,實力不容小覷。
研發初衷,破解行業多年痛點
“糧船到港,高效接卸是頭等大事。但對于碼頭上的糧食卸船機,港口人卻一直‘感情復雜’。”談及研發初衷,劉尚娟道出了行業多年來的無奈。
目前,糧食碼頭使用的連續卸船機大多基于國外技術產品,單臺采購成本高達數千萬元。不僅如此,核心設備依賴進口,關鍵配件維修成本高、周期長,一旦遭遇“斷供”,碼頭作業安全將受到嚴重影響。
此外,國外卸船機能耗高,作業效率卻不盡如人意。每卸一船糧,超20%的糧食會因設備原因無法被自動提取,需要人工清艙。工人們不得不開著挖掘機,深入粉塵彌漫的艙底作業,既不利于身體健康,又制約了作業效率。
“作為糧食接卸大港,我們一直渴望一臺更聰明、更環保,且擁有‘中國芯’的連續卸船機。”劉尚娟的話,道出了行業的“隱痛”與期待。
產學研攜手,開啟協同創新之路
破局源于一場產學研的深度攜手。聚焦行業痛點,日照港、武漢開銳組成攻關團隊,開創了“需求—研發—應用”的協同創新模式。經過深入研究論證和技術積累,項目團隊鎖定“螺旋取料 + 帶斗輸送”為核心設計方向。
最關鍵的突破發生在樣機試驗階段。攻關過程中,團隊通過3D建模、制作多種樣斗,僅用三個月時間,就按照螺旋取料頭和帶斗輸送機1:1比例完成樣機試驗臺的圖紙設計和搭建,成功攻克了螺旋、皮帶、料斗三者協同高效作業的技術瓶頸,為整機成功研制提供了關鍵科研支撐,奠定了核心理論基石。
“港口提需求出場景、高校攻理論做指導、企業出圖紙造設備,三方各展所長,讓研發周期縮短一半。”日照港技術創新中心主任王衍棣介紹,首臺全國產自動化糧食連續卸船機從圖紙到投產,僅用了8個月,速度驚人。
成效顯著,帶來實實在在的改變
糧食連續卸船機自投用以來,實際運行數據令人矚目。與現有幾種主流卸船機相比,該卸船機在小時效率提高25%的基礎上,噸耗電從0.4度降至0.34度,年節電達185萬度,破板結能力提升80%;單艙清艙量降至13%,比同類設備降低48%。
“以前清艙要全副武裝下艙作業,現在遠程操控,精準抓取,幾乎‘顆粒歸倉’,安全、綠色又高效。”日照港技術創新中心研發員李世龍的切身感受,印證了這項創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改變。
保障糧運,為供應鏈增添底氣
“糧穩天下安,糧運海暢通。現在關鍵部件自己掌握,再也不怕‘斷供’。”劉尚娟語氣堅定地說。作為全國重要糧食進口接卸港,日照港大豆年接卸量超千萬噸,國產裝備的投用,意味著我國糧食供應鏈的“咽喉要道”多了一份底氣。

首臺全國產自動化糧食連續卸船機的成功投用,是我國港口裝備領域的一大壯舉,它不僅提升了港口作業效率,保障了糧食運輸暢通,更彰顯了我國在關鍵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這樣的創新成果涌現,為我國港口事業和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胡艷敏 通訊員 徐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