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有電影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如此壓抑,電影《731》中的悲傷、憤慨、憎惡和珍愛和平的奮起,都是有來處、有去處的,只有那種壓過頭頂、漫無邊際的壓抑,久久無法彌散。
它會糾結得心臟生理性疼痛,會在眼淚干涸時仍然無法排解,它會掀開歷史上那最沉重的屈辱,然后一遍一遍在大腦中回放、鳴響。
電影《731》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山東省委宣傳部、青島市委宣傳部聯合制作,趙林山編劇并執導,選在了9月18日這個有著特殊紀念意義的日期上映。
該片講述了在抗戰勝利前夕,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在哈爾濱平房區開展細菌戰研究,以“防疫給水”為幌子對無辜平民展開人體實驗、進行細菌戰研究,欺騙他們遭受凍傷實驗、毒氣實驗、活體解剖等反人類行為。
長達11年的籌備創作,以及銘記歷史的題材,讓眾多影迷對該片充滿期待。該片以上映首日25.6萬場,截至9月21日18時14分,電影《731》票房突破12億,打破內地影史首映日總場次冠軍、內地影史單片單日總場次冠軍、等10項紀錄。
與大多數電影不同的是,這是一部尊重歷史事實、有著既定結局(無人生還),誰也無法逆天改命,到最后也無法出現大反轉的倒推式電影。
也就是說,所有的觀眾都跟隨著鏡頭和故事情節,順著歷史的軌跡,走向覆滅的那一刻。
尺度很大嗎?
以被掐掉的時長和被刪除的20余個鏡頭為基礎,這部片并不算頂級血腥暴力。反而是那些隱藏在白生生的墻壁、新鮮誘人的蘋果、以及變態給小白鼠的細節處,透露出毛骨悚然的鮮血淋漓。
是怎樣的一種痛?
那些在731的“天堂”里被灌輸的美麗謊言,跟下一秒“地獄”級別的折磨無縫銜接,那些淳樸善良的同胞哪里懂得什么“健康換自由”,直到刀欺身、毒撲面,才知道自己成了邪惡實驗的“馬路大”。
震撼在哪里?
不僅在于領頭者帶領下的瘋狂逃生,也不僅在于中國人的下一代被打上“夜櫻”烙印,用稚嫩的聲音一遍遍重復日軍話術,而是在于從心底生出的那份責任感:不能讓那些黑暗再被埋沒,要讓這些血淋淋的史實成為永遠的警鐘,提醒自己珍愛和平、守護和平。
同時,宣傳海報里“全球上映”的字眼也在告訴大家,希望全球都能知道那段黑暗的歷史,不讓那些罪行被埋沒在塵土里。
與之前拍攝或映射日軍731部隊犯下累累罪行的歷史題材電影不同,電影《731》并沒有將傾向放在對死亡的哀悼,而是更側重于對生存的爭取和鼓勵,鏡頭沒有直面控訴罪惡,而是通過細節來呈現那份沉重,和無可挽回的傷害。
比如名字。電影中731部隊的首領石井四郎雙手托著小白鼠的尸體,與身邊眼淚汪汪的已被“日本化”的中國小女孩說,給它取一個名字吧,那樣就會永遠永遠記住它??墒窃谀侨碎g煉獄里,每個人都不配擁有自己的名字,區分他們的,只是一串串數字。
鏡頭回轉到那兩個小女孩給小白鼠取名,一個說叫“黃連”,另一個說“黃連太苦,叫芨芨草吧”。微觀映射中,黃連代表了曾經那些同胞的苦難,芨芨草則代表了野蠻生長的力量。
像這樣的細節,在電影中還有很多。只有觀眾也把心交付出去,跟電影情節里的同胞一起同呼吸、共命運,才能明白這些意象型敘述手法。
而這些,還只是日本細菌戰罪行的冰山一角。比電影更殘酷的,是歷史。比歷史現實更殘酷的,是故事結局并未如普世期待的那般“惡有惡報”。
如《731》尾聲,受害者們互相攙扶,從尸坑中掙扎站起,喊出自己的姓名——“我叫孫明亮”“我叫巴巴洛夫”……這是以最后的力量確認:每一個生命,都該擁有存在與尊嚴。
這是一部真誠之作,并超越電影本身,成為當下對歷史、對人性、對和平一次深刻的追問。
而今天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讓更多人記住那段慘痛的國恥,別忘了那些在黑暗中犧牲的無辜者,就是用歷史來警醒自己,不讓曾經的黑暗陰影再籠罩未來的天空。
“不能忘”絕不是一句空話,而是每個中國人該肩負的責任,是我們奮斗的目的,是我們熱愛祖國、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源。
(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