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十戶連心”的精細治理,到“民情地圖”的智慧支撐,再到“群防群治”的系統布局,今年以來,東港區后村鎮以黨建為引領,以機制創新驅動基層治理效能釋放,構建起黨群同心、鄰里守望、平安融洽的鄉村治理新格局。
以黨建引領之“魂”,夯實鄉村治理的“定盤星”。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治理的“主心骨”,創新黨建引領機制,才能讓治理方向不偏、力量不散。后村鎮創新實施“十戶連心 先鋒聚力”工程:以村民小組為參照,按照30—60戶標準劃分微網格,再將微網格內相鄰的10至15戶群眾設為一個聯戶單元,選聘優秀黨員或熱心群眾擔任聯戶長,形成“鎮黨委—管區黨總支—村級黨支部—網格黨小組—黨員聯戶長”的五級組織架構。正是黨建引領機制的創新,讓鄉村治理有了“主心骨”,讓村民遇事有依靠、發展有方向。
以“三治融合”之“策”,激活鄉村治理的“一池活水”。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是鄉村治理的經典框架,創新三者銜接機制,能讓治理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參與”。在自治上,可創新“村民議事會+線上議事廳”模式,既召開線下院落會,也通過微信群征集意見,讓在外務工村民也能參與決策。在法治上,推廣“法律明白人+村法律顧問”聯動機制,選拔村里的老黨員、退休教師擔任“法律明白人”,配合法律顧問開展普法宣傳、調解糾紛。在德治上,創新“道德積分”機制,將孝老愛親、垃圾分類、志愿服務等行為量化為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或集體福利。“三治融合”機制的創新,讓村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讓鄉村治理有了“煙火氣”與“凝聚力”。
以科技賦能之“智”,打造鄉村治理的“加速器”。創新科技應用機制,是破解鄉村治理“人手少、效率低”難題的關鍵。要搭建“數字鄉村”治理平臺,整合人口、土地、產業等數據,實現“一屏觀全村、一網管全域”。同時,創新智能化應用場景,在森林防火區安裝熱成像攝像頭,在河流沿岸布設水質傳感器,用科技手段替代“人防”,既降低治理成本,又提升防控精度。科技賦能機制的創新,讓鄉村治理告別“跑腿多、效率低”,邁向“精準化、高效化”。(解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