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國迎來首個“全國科普月”。我市通過部門大聯合、市縣大聯動,圍繞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人群,聚焦健康、安全等民生熱點,推動科普資源精準下沉至社區和鄉村,讓科學之光照亮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溫暖鄉村的每一片土地。
以“精準下沉”破壁壘,讓科學之光抵達千家萬戶。科普的價值,在于貼合百姓所需、走進生活場景。若只在展館辦活動、在紙上談知識,科學便會與百姓隔著“一層墻”。我市跳出“大水漫灌”的傳統模式,圍繞青少年、老年人等重點人群靶向發力,聚焦健康、安全等民生熱點精準施策:為青少年開設“科技館里的科學課”,讓抽象知識變成可觸摸的實驗;為老年人開展防詐騙、慢性病管理宣講,把實用技巧送到社區養老服務站;為鄉村群眾帶去農技指導、防火知識,讓科學服務跟著田埂走。這種“瞄準需求、下沉一線”的做法,打破了城鄉科普壁壘,讓科學之光不再局限于城市中心,而是順著社區樓道、鄉村小路,穩穩照進百姓身邊。
以“多元活動”聚人氣,讓科學之光點亮百姓生活。單調的科普形式,難讓百姓真正“走進”科學;活動有趣、有用、有溫度,才能讓科學融入日常。我市打造“全月有活動、每周有主題、天天不重樣”的科普嘉年華,用豐富形式激活參與熱情。“聯合科普行動”進社區、進學校等多元活動,讓科普從“單向宣講”變成“雙向互動”,從“偶爾參與”變成“日常陪伴”,讓科學之光不僅照亮空間,更點亮了百姓的生活日常。
以“市縣聯動”織密網,讓科學之光溫暖百姓心田。科普要實現“全域覆蓋”,離不開上下協同、左右聯動的合力。若部門各自為戰,科學之光便會出現“照射盲區”。我市以“部門大聯合、市縣大聯動”構建科普網絡:市級部門統籌資源,設計統一活動框架、調配優質師資;縣級單位結合本地特色,把科普與鄉村振興、社區治理結合;鄉鎮、社區負責“最后一米”落地,組織群眾參與、收集反饋意見。這種“上下貫通、協同發力”的模式,讓科學之光不再是“點狀閃爍”,而是連成覆蓋城鄉的“光網”,既溫暖了城市居民的心田,也照亮了鄉村百姓的生活。(解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