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在民間傳說里,靈芝始終籠罩著一層神秘面紗,被視作能治百病、延年益壽的“仙草”,尋常人難得一見。而如今,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區的梧林蔬園家庭農場中,曾經只在傳說中出現的靈芝,不僅“住”進了現代化大棚,還被打造成造型別致的盆景,從“仙草”變成了可賞可食的特色農產品,這一切的背后,離不開61歲“新農人”孫敬橋的探索與堅守。

一株野生靈芝點亮創業方向
9月22日,淅淅瀝瀝的秋雨帶來的冷空氣,不禁讓人裹緊身上的衣服。車子駛出市區大約半個小時,記者來到梧林蔬園家庭農場的靈芝種植大棚,瞬間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一排排靈芝整齊排列,傘蓋飽滿厚實,色澤鮮亮,宛如一把把撐開的小傘,在適宜的溫濕度環境中蓬勃生長,盡顯生機與活力。
“咱們種的這些是赤靈芝,和傳統用于藥用的靈芝不同,它們主要被培育成盆景,主打觀賞價值,但也可以食用。現在這個季節的溫度和濕度,剛好契合赤靈芝的生長需求,你看這長勢,多喜人!”農場負責人孫敬橋一邊用手輕輕拂過靈芝的傘蓋,一邊笑著向記者介紹。他的眼中滿是對這些“寶貝”的珍視,話語里也透著掩飾不住的自豪。
誰能想到,這位如今對靈芝種植了如指掌的“專家”,此前的事業與靈芝毫無關聯。在投身靈芝種植前,孫敬橋深耕園林苗圃行業多年,憑借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生意一直紅紅火火,積累了不少經驗和資源。然而,2023年,受市場環境變化等多種因素影響,園林苗圃生意訂單量大幅下滑,急需轉型。
就在孫敬橋為苗圃事業轉型犯愁時,院子里一棵樸樹根部的意外發現,為他點亮了新的方向。“當時我在院子里打理花草,突然看到院子中的一棵大樹的根部冒出了一棵小小的靈芝,看著特別稀罕。我想著既然它能在這兒長出來,肯定是適應咱們日照的環境,就想著好好照顧它,看看它能長成什么樣。”孫敬橋回憶道。之后的日子里,他每天都會特意去觀察這棵靈芝,按時澆水、遮陽,精心呵護。在他的照料下,小靈芝慢慢長大,傘蓋逐漸舒展,模樣愈發惹人喜愛。
看著這棵自然生長的靈芝,一個大膽的想法在孫敬橋腦海中萌生:“既然靈芝能在院子的樸樹下生長,說明日照的氣候條件完全能滿足它的生長需求,那為什么不嘗試人工種植,把它發展成一門新產業呢?”這個想法一旦產生,就像一顆種子在他心中迅速生根發芽。

10000株靈芝種植成功
盡管有了明確的方向,但靈芝種植對孫敬橋來說是全新的領域,沒有任何經驗可循。可性格倔強的他從不怕困難,“不會就學,不懂就問,總能摸索出辦法來!”他給自己立下目標,開始了艱難的探索之路。
為了掌握靈芝種植技術,孫敬橋一頭扎進了書本里,買來大量關于靈芝種植的專業書籍,從靈芝的生長習性、菌種培育,到種植環境調控等知識,他都逐一研讀,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要點。可理論知識終究不夠,實踐才能出真知。他四處打聽靈芝種植專家和有經驗的種植戶,只要聽說哪里有懂行的人,不管路途多遠,他都會專程登門請教。
得知聊城有一位靈芝種植能手經驗豐富,孫敬橋收拾行李,前往聊城學習。在聊城學習的日子,他每天都泡在種植大棚里,跟著老師從最基礎的菌棒處理學起,仔細觀察每一個種植環節,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及時請教,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細節。
回到日照后,孫敬橋立刻著手搭建實驗大棚,開始進行靈芝種植實驗。他結合學到的技術和日照的氣候特點,不斷調整種植方案。為了模擬野生靈芝的生長環境,他在棚室外圍栽種了樹木,營造出適宜的遮陰條件;傳統的菌棒覆土豎栽方式成活率不高,他反復嘗試,大大提高了菌棒的利用率和靈芝的成活率;溫度、濕度、通風、采光,每一個影響靈芝生長的因素,他都嚴格把控,每天定時記錄數據,根據靈芝的生長情況及時調整。
然而,探索之路從不是一帆風順的。起初的幾個批次,由于對環境調控不夠精準、菌棒處理存在問題等原因,靈芝要么長勢緩慢,要么成活率極低,投入的成本打了水漂。身邊有人勸他:“一把年紀了,就別折騰了。”可孫敬橋沒有放棄,“失敗一次就總結一次經驗,總有成功的時候。”他仔細分析每一次失敗的原因,不斷改進種植技術,一個批次接一個批次地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大半年的反復嘗試和調整,孫敬橋終于摸索出了一套適合日照當地條件的靈芝種植方法。今年是他種植靈芝的第二個年頭,10000株靈芝種植成功。看著大棚里長勢喜人的靈芝,孫敬橋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也更加堅定了把靈芝產業做好的決心。
小小靈芝孕育新的可能
為了種出高品質的靈芝盆景,孫敬橋在種植過程中格外用心。他堅持綠色種植理念,全程人工捉蟲,不使用任何農藥,確保靈芝的安全健康。“既然決定做這件事,就要把最好的東西呈現給大家,不能辜負消費者的信任。”孫敬橋說道。
“這些靈芝盆景都是利用活體嫁接技術培育而成的,每一個的形態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重樣的。”孫敬橋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普通的菌棒成本大概30元,而做成靈芝盆景后,身價能翻好幾倍,市場反響特別好,很多客戶都是慕名而來。”
談及未來發展規劃,孫敬橋有著清晰目標。“下一步,我打算擴大靈芝種植規模,同時把研學旅游融進來。現在很多人對中草藥了解不多,尤其是孩子們,我想打造一個中草藥研學基地,讓大家通過參觀靈芝種植大棚、了解靈芝培育過程,學習中草藥知識,感受傳統中醫藥文化的魅力。”
從園林苗圃行業的轉型者,到靈芝種植領域的開拓者,孫敬橋用執著和堅持,讓傳說中的“仙草”走進了現實,變成了帶動鄉村產業發展的特色產品。在他的努力下,小小的靈芝不僅承載著他的創業夢想,更點亮了鄉村振興的新路徑,為更多農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新可能。(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楊輝/文 特約記者 宋年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