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日報/日照新聞網訊 “園區內300多家企業要調整出資期限,原本以為沒個幾天辦不下來,沒想到有了操作指南和專人幫辦,我們公司當天就搞定了!”前不久,位于市北經濟開發區的某公司辦事員小李拿著剛打印好的變更通知書高興地說。
事情要從今年年初說起。隨著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實施,市北經濟開發區內,2024年6月30日前登記的300余家有限責任公司,面臨著認繳出資期限調整的任務。
“不少企業都是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流程怎么走、材料怎么填,大家心里都沒底。”五蓮縣行政審批服務局市北分局負責人郭長亮回憶,為了不讓政策調整影響企業正常經營,縣行政審批服務局第一時間編制《公司出資期限調整操作指南》,并附上材料樣板;市北分局則專門抽調業務骨干,在“一站式”政務服務大廳設了幫辦專窗,同時提供線上全流程指導。
“有的企業會計不會用線上系統,我們就遠程操控一步步教;有的企業材料準備不齊全,我們就列好清單讓他們一次性補全。”郭長亮說,目前,園區100多家企業已順利完成調整。
而在項目建設領域,這樣的“加速度”同樣在上演。“白鷺灣·櫻花小院四期項目工期緊,要是等所有條件齊了再辦手續,肯定要耽誤開工!”今年5月,白鷺灣·櫻花小院四期項目經理孟凡波帶著材料找到市北分局時,語氣里滿是焦急。
了解情況后,分局立即啟動模擬審批服務——提前對項目申報資料進行預審,模擬簽發批文,待圖審手續等關鍵條件一成熟,就馬上轉為正式批復。
“以前得等所有前置條件滿足才能辦審批,現在‘并行推進’,光這一項就幫企業節省了40多天時間!”孟凡波算了一筆賬,加上“拿地即開工”“容缺辦理”等政策,項目開工前的手續辦理時限比以往縮短了35%以上。
今年以來,五蓮縣通過“基礎保障+全周期服務+增值延伸”,既以審批下沉、智慧賦能實現“辦事不出園”,又以事前預判、事后賦能提供“全生命周期陪伴”,將“園區事園區辦”從“能辦”升級為“快辦”“辦好”“辦出價值”,為市北開發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的“政務服務樣板”。
“園區事園區辦”真正“辦好”,必須構建全周期服務體系。該縣在市北經濟開發區設立行政審批、自然資源等縣直分支機構,配套800平方米“一站式”政務服務大廳,將市場主體登記、工程建設審批等高頻涉企事項全部下沉,依托“互聯網+政務服務”,推行“不見面審批”,讓企業“辦事不出園”。同時,選拔業務骨干組建專業隊伍,通過常態化培訓提升服務能力,今年已開展不見面審批100多次,“無證明辦事”覆蓋100個場景。
在此基礎上,該縣進一步推動服務從“便捷”向“增值”跨越。事前,組建項目審批工作組與紅色服務專員團隊,上門給企業送《投資項目審批服務手冊》,定制“批前”服務清單;事中,用清單管理跟蹤項目進度,每月調度破解堵點,還建立“管委會+主管部門+企業”三方會商機制,今年已通過數據共享壓縮審批時限35%;事后,通過“日照市審批監管互動系統”實時推送審批結果,對優質企業實行容缺受理,升級“信用+審批”2.0版,推出389項“容缺+信任審批”事項,壓減材料650件。
讓政務服務既有速度,更有溫度的,還有持續延伸的增值服務鏈條。“菜單式”服務解決企業急難愁盼,創新推出開工建設“一件事”等應用場景,實現“一個窗口、一張表單、一次辦好”,審批時間平均節省10天;“靶向式”助企激活發展動能,推行“每周進企”機制,包聯干部深入企業一線,精準摸排審批卡點、要素缺口等問題。
如今,在五蓮縣,“辦事不出園”已成為企業發展的“定心丸”:企業辦事更快捷,項目推進更順暢,發展信心更充足。今年以來,園區累計提供預約、延時、上門服務超1300次,持續提升企業“園區事園區辦”獲得感。
(日照報業全媒體記者 盧昱東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