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綿秋雨給豐收季節帶來考驗,東港區田間地頭卻處處涌動著暖流。面對持續陰雨天氣造成的收割困難,一支支幫扶隊迅速組建,深入田間地頭,用實際行動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在這場秋收大考中交出了一份暖心答卷。


"多虧了他們,不然玉米真要爛在地里了。"茂山村73歲姚永翠老人的話道出了群眾的心聲。各村主動走訪摸排,針對留守老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組建幫扶隊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從村干部到公益崗人員,大家齊心協力,鐮刀麻袋齊上陣,確保應收盡收、顆粒歸倉,讓秋收工作充滿民生溫度。


面對泥濘田地,傳統收割方式難施拳腳。西湖鎮鳳凰合作社的履帶式收獲機大顯身手,日收玉米五六十畝;后村鎮核勝合作社烘干塔24小時運轉,日處理潮糧80噸;區農業農村局成立的技術指導組深入田間"把脈問診"。這套"機械收割+科學烘干+專業指導"的組合拳,展現了現代農業的硬核實力。


"群眾的需求就是我們的工作方向"——這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幫扶隊伍的行動準則。從搶收一線到烘干現場,從農機檢修到秋種指導,各級干部始終沖鋒在前。各村成立的幫扶隊已幫助困難群眾搶收玉米500余畝,實現秋收秋種同步推進,用實際行動詮釋責任擔當。

金秋時節,豐收的不僅是糧食,更是民心。在這場秋收大考中,從黨員干部到公益崗位,從農機手到技術員,各方力量匯聚成強大的合力。他們用沾滿泥土的雙腳丈量民情,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溫暖民心,展現了新時代干群關系的和諧畫卷,為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