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樓林立的現代都市中,如何破解“鄰里不相識、有事無人管”的社區治理難題?日照經開區以“紅馨樓棟”建設為切入點,將黨建工作延伸到樓棟,讓黨員作用發揮在鄰里,探索出一條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新路徑。


在“紅馨樓棟”里,黨員不再“潛水”。他們的姓名和照片公示上墻,每人包聯2-3戶居民,手持民情記錄本走訪入戶。從清理樓道雜物到調解鄰里糾紛,從收集居民訴求到解決實際問題,黨員成為樓棟治理的骨干力量。這種“亮身份、作表率、包聯戶”的做法,讓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社區的“神經末梢”,帶動居民從“旁觀者”變成“參與者”。



通過設置共享書架、休閑座椅等基礎設施,“紅馨樓棟”鼓勵居民將家中閑置的圖書、玩具拿出來共享。更有居民主動將自家車庫改造成“會鄰空間”,為孩子們提供游樂場地,為老人打開社交之門。這些看似微小的改造,讓冷清的樓道變成了溫暖的“會客廳”,讓“陌鄰”變成了“睦鄰”,樓棟里開始洋溢著“家”的溫馨氛圍。



依托“紅馨樓棟”黨小組,社區形成了“聯戶收集—網格梳理—社區辦理—反饋群眾”的閉環機制。以電動車充電難題為例,通過“金點子課堂”協商議事,僅用兩個月就新建車棚、降低費用,徹底解決了飛線充電等問題。數據顯示,試點社區熱線投訴量同比下降超50%,治理效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提升。



在“紅馨樓棟”的帶動下,衍生出“婦女微家”“兵哥好樓棟”“知心大姐”等特色服務品牌。居民從“你和我”變為“我們”,主動參與社區事務。正如居民所說:“都說住樓房的鄰居互相不認識,可我們這個樓棟的鄰居基本都熟,有些鄰居處得跟朋友、親人一樣。”這種轉變,讓社區煥發出新的活力。


“紅馨樓棟”的生動實踐表明,黨建只有扎根群眾身邊,才能煥發生命力;治理只有貼近民生需求,才能彰顯實效性。當黨建的根系深扎基層土壤,當治理的觸角延伸到群眾身邊,社區就會煥發出蓬勃生機。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治理創新,正是提升居民幸福感的最美注腳,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