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在于經濟數據的增長,更在于其能否為市民提供有溫度、有品質的公共服務。日照經開區以構建多元化、精細化、智能化的公共服務體系為路徑,將民生關懷融入城市肌理,讓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于民,逐步走出一條“產城融合、人居和諧”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綠色空間織就城市生態底色
從晨光中人才公園的太極身影,到奎山山地公園的親子笑語,再到傅疃河口濕地畔的攝影愛好者——綠色,已成為日照經開區最動人的城市表情。通過系統推進公園綠地建設與生態修復,該區實現了從“點狀綠化”到“體系成網”的跨越,“推窗見綠、出門入園”成為市民的日常體驗。


在成都路安置區,配套公園不僅是景觀工程,更是安居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空間與居住空間的無縫銜接,體現了在城市更新過程中對居民生活品質的深度關懷,也讓“綠水青山”真正轉化為百姓可感可及的“幸??可健?。
精細管理塑造城市品質標桿
城市的精致,見于細節。日照經開區經發集團以“精細化、網格化、智能化”管理模式,承擔起全區674萬平方米綠化帶與658萬平方米道路的養護重任。通過建立“巡查—反饋—處置—復核”閉環機制,今年以來已完成綠化提升5.6萬平方米,補植苗木12萬株,實現“四季常青、處處見景”。


這種精細化管理不僅提升了城市“顏值”,更體現了治理理念的現代化轉型——城市服務不再滿足于“有”,而更追求“好”,從粗放式運維走向全周期、智慧化的高品質運營。
文體設施激活城市精神引擎
當城市書房成為備考學子的沉浸空間,當奎山體育中心既是國家級賽事場館也是市民健身樂園,文化體育設施便超越了其物理功能,成為凝聚城市氣質、激發社會活力的重要載體。


三處城市書房年辦讀書活動60場,構建起區域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體育中心在承接全國田徑冠軍賽等高端賽事的同時,堅持向市民開放,實現“一場雙能”。這些設施不僅豐富了市民的精神生活,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這座城市開放、健康、求知的內在品格。
民生保障托舉城市溫暖底線
公共服務的高度,取決于其對民生底線的守護力度。從每日46輛校車護航2500名學生求學路,到供熱系統保障4.3萬戶家庭溫暖過冬,再到漁港智能監控實現安全全天候監管——日照經開區將民生保障做在細微處、落在實效中。


這些不顯山露水的“隱形工程”,恰是城市溫度最真實的體現。它們構成了市民安心生活、放心發展的堅實基礎,也彰顯了經開區在發展進程中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從生態綠地到智慧管理,從文體設施到民生保障,日照經開區通過構建多元協同的公共服務體系,不僅提升了城市承載力與吸引力,更筑牢了市民的歸屬感與幸福感。這座正在崛起的現代化城區證明:真正的城市發展,從來都是經濟指標與人文關懷的雙重奏鳴,是硬實力與軟環境的相得益彰。未來,持續優化的公共服務,將成為經開區最持久的競爭力、最動人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