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競賽中,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支撐制造業轉型、培育新動能的關鍵一環。莒縣店子集街道并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高地,卻憑借一套精準務實的培育機制,推動一批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實現從“破土”到“拔節”的跨越式成長,走出了一條具有借鑒意義的特色發展路徑。
店子集街道的成功,并非依靠偶然的企業集聚,而是源于一套系統化的“育苗”機制。通過建立“四庫”,精準識別并分類培育種子企業、準“四上”企業等不同梯次的市場主體,形成了“個轉企、小升規、規做強”的良性發展梯隊。這套體系讓政策、資源與服務能夠有的放矢,如同為不同生長階段的樹木提供適宜的土壤與養分,最終促成325家相關企業匯聚成林,實現從“數量增長”到“質量躍遷”的根本轉變。
企業的真實獲得感,是檢驗營商環境優劣的唯一標準。從為紀華家禽投入數百萬元整修道路,到為騰淵達集團解決融資、人才與市場對接難題,店子集街道推行的“一線工作法”展現了其服務理念的核心——從“管理者”轉變為“陪伴者”。這種主動上門、現場辦公的“接地氣”服務,精準切中了企業在用地、審批、資金等方面的共性痛點,實現了從普惠式政策到“一企一策”精準滴灌的升級。
單一的企業扶持難以形成氣候,唯有構建產業生態,才能形成強大的集聚效應。店子集街道深諳此道,一方面加快推進沭東商務綜合體、龍騰商務中心等硬件載體建設,為企業提供物理發展空間;另一方面,通過召開銀企對接會、搭建科研對接平臺,構建了覆蓋資金、技術、市場的軟性服務網絡。這一“軟硬結合”的平臺戰略,不僅降低了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更塑造了一個吸引高端要素的“強磁場”,為未來承接更多新質生產力項目奠定了堅實基礎。
店子集街道的實踐表明,區域產業的繁榮并非只能依賴先天稟賦。通過構建梯次培育體系、提供“陪伴式”精準服務、搭建產業集聚平臺,政府能夠有效扮演“園丁”角色,為企業創造“拔節生長”的最佳環境。這條從“服務升級”到“產業躍遷”的道路,為更多地區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提供了富有啟發的范本。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