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港城,海風依舊,卻多了一縷科學的清新。從社區廣場的義診服務,到鄉村田間的農技指導;從校園里的編程大賽,到商圈屏幕上的科普短片——剛剛過去的全國科普月,讓日照與科學進行了一場深度對話。當科學走出實驗室、融入日常生活,這座城市正悄然發生著改變。
從“單打獨斗”到“全市一盤棋”
科普實現“精準滴灌”
本次科普月最顯著的變化,是打破了以往零敲碎打的模式。17個市直部門協同發力,根據不同群體需求定制科普內容:青少年在科技館里體驗“科學之夜”,老年人在社區學習健康知識,農戶在家門口接受技術指導。這種“分層施策、精準對接”的方式,讓科普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真正滴灌到每一片需要滋潤的土地。
從“線下展館”到“云端課堂”
科普突破時空界限

當《科普法》網絡答題吸引35萬余人次參與,當《日照科普》廣播欄目傳入千家萬戶,科普的邊界已被徹底打破。線上線下聯動,讓科學知識不再受時間、地點限制,實現了“時時可學、處處可學”。這種轉變,不僅擴大了科普覆蓋面,更重塑了市民獲取知識的方式。

從“單向傳播”到“全民共建”
科普成為城市新風尚

黨員干部走進科技館感受科學家精神,企業開放車間展示造紙工藝,志愿者走進1.2萬戶農家解決實際問題——科普不再是“你講我聽”,而是變成了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的社會實踐。當1900余名學生在科學運動會上競技,當2萬人次走進嗡嗡樂園參與科普活動,科學的種子正在以更生動的方式播撒。
從“短期活動”到“長效滋養”
科普正在扎根生長

17640場活動、3200余場青少年科普,這些數字的背后,是科學精神的持續滋養。科普月雖已結束,但“每月農話”仍在繼續,“科普在線”仍在播出,技術服務站仍在運轉。這種從“活動式”向“常態化”的轉變,讓科普真正融入城市肌理,成為推動鄉村振興、服務民生改善、激發創新活力的持久動力。
科普月的意義,不只在于舉辦了多少場活動,更在于它讓科學變得可親、可用、可參與。當孩子們因編程大賽愛上計算機,當農民因技術指導實現增收,當老人因健康講座改變生活方式——這些點滴改變,正是科普最珍貴的果實。如今,科學的種子已在港城播下。我們有理由期待,隨著科普工作的持續深化,這些種子將在未來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創新之花,為日照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