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陰雨為今年東港區的"三秋"生產帶來了嚴峻挑戰,然而走進田間地頭,所見并非焦慮與等待,而是一曲人機協作、多方聯動的豐收協奏。從精準的農機調度到下沉的志愿服務,從田間的技術指導到村里的"大喇叭"課堂,東港區正以一場有速度、有溫度的"三秋保衛戰",守護著農民的"糧袋子"和來年的希望。

面對持續降雨導致土壤濕度大、輪式農機無法下地的困境,東港區及時啟動應急調度機制,統籌調配全區280余臺履帶式收割機,采取"區-鎮-合作社"三級聯動模式,實現農機具跨區域高效流轉。在農機合作社維修點,技術人員24小時輪班值守,累計檢修保養農機具1300余臺次,確保每臺機械都以最佳狀態投入作業。種糧大戶盛偉感觸頗深:"這臺履帶收割機是區里統一調配的,一天能收80畝,效率比往年還高。"科學的調度讓農機發揮出最大效能,為搶收贏得了寶貴時間。

東港區組織全區85支志愿服務隊、1200余名黨員干部下沉田間,開展"一對一"幫扶。在南湖鎮,城管隊員連續三天幫助留守老人張大爺搶收玉米,"這些年輕人連口水都顧不上喝,一口氣幫我收了5畝玉米"。各鎮村創新利用文化大院、學校操場等公共場地,開辟晾曬場區86處,協調烘干設備42臺套,提供代烘代儲服務3200余噸。這些實實在在的舉措,讓特殊群體在這個多雨的秋天感受到了別樣的溫暖。

農技服務隊帶著"處方"下鄉,根據土壤墑情制定"一地一策"收獲方案。區農業農村局的7個技術指導組跑遍所有鎮街,現場解決技術難題200多個。與此同時,融媒體中心制作的《秋收秋種技術指導》系列音頻通過全區應急廣播系統,每日早中晚三次循環播放,覆蓋所有村居。圈村村民老楊成了廣播的忠實聽眾:"前幾天按廣播里說的把玉米穗裝籠存放,這幾天下雨果然沒發霉。今天講的晚播小麥增產要點,我都記下來了。"

在這場與農時的賽跑中,東港區構建起"黨委統領、支部牽頭、黨員帶頭、群眾參與"的工作格局?;鶎狱h組織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組織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開展互助合作;融媒體中心創新"應急廣播+媒體矩陣"傳播模式,實現信息精準送達;社會各界踴躍參與,形成全民助力"三秋"的生動局面。這種上下聯動、多方協作的機制,既提升了應急處突能力,也檢驗了基層治理效能。
"三秋"生產,關乎國家糧食安全,也關乎千家萬戶的生計。東港區用一場組織有序、執行有力的"三秋保衛戰",不僅實現了顆粒歸倉、適墑播種,更在田埂上書寫了履職擔當的生動答卷。這場與時間的賽跑,跑出了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也跑出了基層組織力的提升之路。當最后一粒麥種落入泥土,來年豐收的希望已在這片充滿溫情的土地上悄然生根。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