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五蓮縣中至鎮葛莊村的薄霧還未散盡,該村民政協理員韓立喜便趕到了小韓家。他輕輕敲了敲褪色的木門,門內傳來小韓爸爸的應答——這個五口之家的一天,總比村里其他人家開始得更早。
小韓的家,可以說是村里的“特殊家庭”:母親患有精神三級殘疾,日常需人照料;父親眼神經受損,只能做些輕體力活;三個孩子尚在上學,僅靠零星收入支撐的家,早已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
“第一次來排查時,小韓正躲在屋里寫作業,妹妹們縮在墻角,一家人都透著拘謹。”韓立喜至今記得之前“主動申報日”排查時的場景。他逐頁記錄家庭信息:收入明細、醫療支出、孩子上學的交通費……當天便通過“掌上辦”小程序提交了低保申請,這份帶著溫度的檔案,順著“村級—鎮級—縣級”的救助鏈條,快速傳向中至鎮社會救助服務站。
“絕不能讓孩子因為家境困難而失學。”中至鎮服務站接到材料的第一時間,便啟動了“扶孩子一把成就夢想”項目對接。沒多久,愛心人士每月500元的助學金敲定;一周內,五蓮縣社會救助服務總站又帶來了新消息——專業康復理療師將定期上門,為小韓的母親做精神康復訓練。更讓這個家庭暖心的是,孩子們也多了位“愛心媽媽”:每到周末,志愿者就會帶著文具和繪本趕來,輔導作業、陪孩子聊天。
小韓一家的改變,是五蓮縣“蓮心助”服務類社會救助改革的生動注腳。自去年啟動這項工作以來,五蓮以“蓮心助”品牌為核心,搭建起了縣、鎮、村三級救助服務站點,從“被動等待申請”轉向“主動發現需求”,讓社會救助真正跑在群眾需要前面。
在五蓮縣“蓮心助”救助服務總站,站長潘兆祝正在研判最新摸排數據:“通過‘陽光救助掌上辦’和數字民政系統,我們已摸排重點服務對象1688人,用紅、黃、綠三色標注需求緊急程度,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而在中至鎮服務站站長丁鑒鳴的辦公桌上,整齊疊放著當月“主動申報日”收集的需求清單,“每月10日是‘主動申報日’,村民政協理員會走遍村里的角落,這張清單就是我們的‘救助單’。”
為了讓服務精準對接需求,五蓮縣精心編制了“三張清單”:梳理12個部門44項救助政策形成“政策清單”,鏈接39家社會組織打造“資源清單”,篩選出心理疏導、康復護理等33項服務匯成“項目清單”,并通過微信公眾號向社會公開。與此同時,“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平臺”“社會共救需求發布平臺”的聯動,實現了從需求發現、服務匹配到回訪評估的全流程閉環管理。
資金和項目是救助可持續的關鍵。五蓮縣一方面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推出“陽光護花”“精神障礙康復”等項目,已覆蓋近1.2萬名困難群眾;另一方面鼓勵社會組織申報公益創投,2024年以來,12個項目獲得市級扶持,更成功對接民政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試點項目,成為全國性創新實踐的“五蓮樣本”。
“我們不只是給錢給物,更是給希望、給陪伴、給出路。”五蓮縣義工聯合會會長周加寶的話,道出了“蓮心助”的核心理念。如今,越來越多的力量加入“蓮心助”行列。五蓮縣義工聯合會、興蓮社工服務中心等組織已成為服務類救助的中堅力量,涌現出陸金花、孔磊、周加寶等一批榮獲國家級、省級榮譽的救助工作者。在五蓮,“蓮心助”早已不是一個單純的救助品牌,而是一場匯聚政府、社會、群眾力量的“溫暖接力”。( 全媒體記者 盧昱東 通訊員 季雪麗 報道)